CIO時代報道
回望“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成為了數字化轉型的新引擎,更是成了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在未來十年,云計算將迎來發展的黃金十年。越來越多的企業、產業都會加入上云的大軍,并期待著上云帶來的優化與創新。
4月27日,中企通信攜手VMware、CIO時代、新基建創新研究院共同打造了“云上論道·智造未來--全面上云助力智能制造創新升級”線上直播活動,CIO時代聯合創始人兼COO、新基建創新研究院秘書長劉晶主持了本次活動,邀請到原立白集團CIO、奧克斯集團CIO兼COO、美的集團共享IT總監阮群錕;中企通信產品經理曾文祥;VMware中國卓越中心資深解決方案架構師臧鐵軍,在線上帶來了精彩的主題分享,探討新發展格局下制造業數智化創新升級趨勢。
企業數字化將從內生走向外延
來自原立白集團CIO、奧克斯集團CIO兼COO、美的集團共享IT總監阮群錕在演講中,基于自身20來年的企業數字化經驗,講述了從企業上云到產業鏈上云的演進之路。
從美的集團的數字化演進來看,2012年之前為傳統信息化階段,以圍繞業務需求提供業務滿足,之后就正式進入數字化階段,經歷了開源化、云化、數字生態,正在全面走向數智化,美的將業務與IT深度融合,從原來的數字化驅動轉化為數字化和智能化雙引擎的發展,進入數智驅動的雙輪階段。
目前,企業上云可分為連接上云、算力上云、數據上云及生態上云四大階段。從各集團公司的數字化發展進程來看,企業加速上云,全面上云,是產業發展和升級趨勢的牽引,企業競爭不再是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
而產業鏈上云為企業數字化從內生走向外延提供了重大機遇,為已覺醒的企業構建差異化競爭力提供良好機會,各行業中的領先企業都將數字化供應鏈作為戰略轉型的重要支點,把各部門用網狀的協作方式串聯,連接外部生態,形成實時的數字化協作網絡。
由此可見,未來新型數字化的新增長必須有“三架馬車”,一是讓業務有感知,二是連接外部生態,三是發揮數字化的效益,基于企業的業務運作進行重構。
制造業上云最佳實踐
來自中企通信產品經理曾文祥,為大家帶來了某大型啤酒公司的上云實踐經歷。
眾所周知,中企通信是企業級信息和通信技術的服務提供商,在ICT行業中深耕超過20年,作為客戶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全面及多元化的ICT服務解決方案。
以過往服務中某大型啤酒公司為例,其需求是希望進行數據遷移服務,將本地數據中心應用程序遷移至中企通信的云計算中心,構建全托管式的私有云,由中企通信提供整體基礎架構的運維服務。
基于此,中企通信采取了先建后拆的模式,首先為客戶在中企的云計算中心搭建VMware的虛擬化私有云平臺,將客戶原有本地數據中心的數據進行本地數據全備份,將客戶本地全備份的數據傳輸至中企的云計算中心,將備份數據完全恢復到已經搭建好的中企云®SmartCLOUD vONE私有云平臺上。同時,還通過現有的MPLS網絡把客戶在備份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差異數據同步到新平臺上,后續只需約定切換窗口時間,以此完成整個數據中心的平臺切換,并且進行了數據同城異地的雙備份。最低限度減少對業務的影響和客戶的宕機時間,更大地保證了數據的一致性。
新技術重構IT能力
來自VMware中國卓越中心資深解決方案架構師臧鐵軍著重分享了企業云建設中的新技術和場景應用。
制造業特別是車企對新技術的應用比較充分,改革創新動力十足。從汽車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可以看出,當前制造業正從技術驅動的發展模式向市場導向發展模式在轉型,通過C2B傳導,形成新價值網絡,讓企業擁有更好的敏捷性,通過全渠道、線上化、場景化、普惠、智能、洞察力等業務目標與能力建設,讓隱性的IT能力升維到顯性的IT價值。
企業IT正在向全棧、多代紀、深層變遷發展,需要通過能力積淀使基礎架構變厚,從維穩、重資產、風險容忍度低的傳統IT向靈活性高、輕資產、風險容忍度高的現代IT演進。企業云的發展可讓IT具備這樣的能力,通過云平臺,讓基礎架構與業務、應用進行同步創新與開發。
面對企業混合云下的“云孤島”情況,VMware混合云/多云解決方案,完成企業IT能力轉型,通過建立新型混合云,為企業打造出可貫通私有云、公有云、邊緣云的統一云平臺,實現一致的技術架構和運維管理。而VMware與中企通信攜手打造的中企云®SmartCLOUD專業云服務,從應用上創新,通過工廠模式,用預裝配的方式來快速完成云平臺建設,再提供標準化的創新服務組件,用工廠模式交付,避免了環境的差異性所帶來的兼容性的問題。
圓桌對話
在本次研討會的圓桌對話環節中,除開三位主講嘉賓,我們還特邀到來自中電望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郝新兵和中信戴卡信息管理部部長段志強參與對話,五位嘉賓以“云上論道·智造未來——全面上云助力智能制造創新升級”為主題,紛紛發表了精彩的觀點與看法,共同探討企業在上云中的優化與創新。
本期分享出五位嘉賓關于兩個熱點話題的真知灼見,以供參考借鑒。
Q:制造業企業上云的必要性
A:郝新兵(中電望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智能制造是制造業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在互聯網技術共享、復制特性下,企業上云可以大大地降低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的成本。其次,企業在上云上平臺過程中,形成的大量行業數據、互聯網的應用和算法的整合,對行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A:段志強(中信戴卡信息管理部部長)
我認為企業上云的必要性一是系統建設的復用,二是數據的整合、挖掘和利用。從中信戴卡來看,上云的必要性也分為兩方面:
第一是生產制造,全球20多個工廠,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相對較大,實施周期較長。為了提高效率,會針對生產中涉及安全、環保方面的設備管理、模具管理有共性需求的部分,先行上云;
第二是供應鏈,從客戶的需求、計劃到我們排產、物流發運,將這些都進行上云,可實現整個生態圈的集成。
A:阮群錕(原立白集團CIO、奧克斯集團CIO兼COO、美的集團共享IT總監)
以美的構建的四代數據中心為例,我們的構建策略是在構建內部實體數據中心時,也在外部搭建多個虛擬數據中心,從解決內部承載基本算力問題到注重服務體驗到解決外部連接問題,直至第四代在規劃過往幾代總和的數倍面積之上,將每個環節都與外部進行打通,將企業真正地融入全球化中。
而立白做新零售時,需將門店數從萬級擴展到百萬級,這時就需要實現混合云,全面的混合化和業務云化。大環境的變化也在要求業務開展需要越來越多的外部協作,數字化連接、彈性和包容度就變得非常重要。這也是企業內部逐漸演變過來的,從內生到外延再到互聯,最終變為開放在云上的階段。
A:曾文祥(中企通信產品經理)
從中企通信為制造業客戶服務的經驗來看,制造型企業的上云更多是從業務的角度出發,因業務驅動推動企業需要更快更有彈性的計算能力。
制造型企業采取混合云模式有較多益處,私有云部分可很好地保護到企業自身核心敏感數據,公有云按需付費的模式可更有效地節約成本。在中企通信提供的客戶解決方案中,更多的就是結合本地基礎設施部署,將本地私有云和公有云通過打通,讓客戶數據更好地在本地的私有云和云端進行傳輸。
由此可見,制造型企業更多是業務驅動上云,不僅是對技術的要求,更多的是“云+網絡+安全”三重的要求和體驗。
A:臧鐵軍(VMware中國卓越中心資深解決方案架構師)
近幾年IT更多的是跟業務創新結合,成為企業業務創新的巨大推動力。云技術的引入可更好地為企業降本、提質和增效。通過云計算,可更好地實現服務的產品化和產品的服務化。
對制造業而言,既要保證系統穩定可靠的運行,保證生產和業務均不受到影響,也要完成過程中的相關創新工作。以往的工作重心是安全、穩定、可靠,但隨著市場格局的不斷變化,靈活的變通能力就變得越發重要,云平臺本身擁有便捷引入新技術的特質,云計算可以引入如公有云的外部力量,來解決單純依賴自建IT系統的問題。當然從管理和運維角度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Q:企業在上云策略上的考量
A:段志強(中信戴卡信息管理部部長)
企業上云要將業務需求標準化,再通過標準化的建設實現應用的上云。具體需求應區別對待,比方說業務需求,根據實時性、數據安全、復雜程度等可通過不同方式上云。
中信戴卡的系統中,有一個系統可通過邊緣端協同方式在各個工廠做邊緣化部署后,然后在總部的集中平臺進行數據提取,再進行整合挖掘利用,最后根據結果對數據實現對上一工序的智能化調劑。
A:郝新兵(中電望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我們在傳統行業上云的應用層采取了各種方式進行推進。我們與政府合作了企業上云平臺的推廣工作,同步在線下做了智能制造的試點示范項目,通過平臺上和平臺下相結合,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以鞋服行業為例,為順應消費品市場的發展趨勢,我們進行了個性化定制的量產化示范線??梢宰龅疆a線上每一雙鞋從款式、尺寸、花色各方面都不一樣,以此帶來更好的技術效果和經濟效益。
所以,我們是要找到企業的突破點,從企業急需的,好落地的系統開始,并從能快速獲得效益的系統開始推進,這樣效果會比較明顯。
A:阮群錕(原立白集團CIO、奧克斯集團CIO兼COO、美的集團共享IT總監)
目前上云的最大挑戰在于上云能給企業帶來多大效益,上云之后的內容及內容如何運營。
以化妝品企業舉例,其消費者、供應鏈工廠、倉儲物流、市場推廣全都在外部,缺少的是如何像傳統企業一樣能夠看到自己全價值鏈的運營。因此,在上云時,要梳理好新型的市場關系,利用數字化搭建所有資源,建設好底座后,在組織數字化上面再疊加業務數字化。
傳統的數字化是流程驅動型,而基于組織數字化驅動時就屬于場景驅動型,需要全量數字化進行決策、運營,甚至進行日常工作的調整和復盤。所以,基于這種方式,我們在為客戶提供新理念時,也給所有企業帶來的新機遇,我們也就有機會比傳統互聯網企業做得更好。
A:曾文祥(中企通信產品經理)
對于基于互聯網的、ToC的新型互聯網制造企業,建議企業以公有云平臺為主。而基于本地生產制造傳統企業,建議企業以本地私有云平臺為主。
對于IT,如何將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資源做到統一和管控呢?可通過多云和混合云管理平臺,去做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因此,IT首先要對企業內部的應用做梳理后進行規劃,哪些是基于外部的互聯網和外部的ToC,哪些基于自己內部的數據, 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類型部署至對應的公有云或私有云的平臺,通過多樣性的廣域網連接方式實現數據在混合云平臺間的互聯傳輸,再通過云管平臺對整體云基礎架構資源進行監控及運維管理。
A臧鐵軍(VMware中國卓越中心資深解決方案架構師)
我認為,未來企業IT的承載平臺將為混合云環境。將在不同的業務場景下,適配不同的技術平臺支撐。
第一,制造型企業本身的ToC端業務,放在公有云上是最為合適。同時要將公有云的數據打通,可在活動后獲得實時的數據信息,了解實際情況。
第二,不同地域的數據中心,要實現相互補充、協調和備份。在數據中心建設與遷移過程中要通過云技術相互打通。
第三,地域擴展,新地新建工廠時,是需要借助外部公有云資源的。通過外部的資源來承載,后期遷回到自身的數據中心。所以,建云時沒有必要把租用外部的資源和自建IT割裂開,可以將兩者作為一個整體。
咨詢熱線4006517550
ICP經營許可證編號:合字B1.B2-20120003 |京ICP備05052112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6547號
版權所有中企網絡通信技術有限公司